词语 | 谓 |
释义 | 谓 部首:言 笔画:9 总笔画:16注音:ㄨㄟˋ拼音:wèi 【动】① 评论。 ◇《论语・八佾》:「子谓韶,尽美矣。」 ② 告诉。 ◇《论语・雍也》:「子谓子夏曰:『女为君子儒,无为小人儒。』」 ◇《韩非子・说林上》:「鲁人身善织屦,妻善织缟,而欲徙於越。或谓之曰:『子必穷矣。』」 ③ 说。 ◇《诗经・卫风・河广》:「谁谓河广,一苇杭之。」 ◇唐・杜甫〈上後园山脚〉诗:「勿谓地无疆,劣於山有阴。」 ④ 称呼、叫做。 ◇《诗经・王风・葛藟》:「终远兄弟,谓他人父。」 ◇《孟子・梁惠王上》:「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,谓其台曰灵台,谓其沼曰灵沼。」 ⑤ 认为、以为。 ◇《左传・僖公二十四年》:「臣谓君之入也,其知之矣。」 ◇《三国志・卷四七・吴书・吴主传》:「张昭、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,故委心而服事焉。」 ⑥ 奈。 ◇《诗经・邶风・北门》:「天实为之,谓之何哉!」 ◇《战国策・齐策一》:「受薛於先王,虽恶於後王,吾独谓先王何乎?」 ⑦ 是。通「为」。 ◇《诗经・小雅・宾之初筵》:「醉而不出,是谓伐德。」 ◇《左传・僖公五年》:「一之谓甚,其可再乎?」 ⑧ 使、让。 ◇《诗经・小雅・出车》:「自天子所,谓我来矣。」 ◇《左传・昭公十六年》:「今吾子以好来辱,而谓敝邑背盟誓也,毋乃不可乎?」 【介】 与、和。通「为」。 ◇《史记・卷四二・郑世家》:「晋於是欲得叔詹为戮,郑文公恐,不敢谓叔詹言。」 【名】① 道理、意义。 例 如:「无谓之事」、「无谓之举」。 ◇《三国志・卷四七・吴书・吴主传》:「顷闻诸将出入,各尚谦约,不从人兵,甚非备虑爱身之谓。」 ◇唐・韩愈〈杂诗〉:「蛙黾鸣无谓,合合只乱人。」 ② 姓。如宋代有谓准。 |
随便看 |
汉语词典收录200532条汉语词语,以字带词,兼具字典、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,是您工作、学习的好帮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