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公羊传・昭公十二年》:「《春秋》之信史也,其序,则齐桓、晋文;其会,则主会者爲之也;其词,则丘有罪焉耳。」
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七:「一夜无词、次日天早起来,与吴氏相见了。」
孙犁《秀露集・读〈蒲柳人家〉》:「历史最正直公平,不需要虚词,更厌弃伪词。」
2 诉讼。
明 张居正《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》:「提学官巡历所属,凡贪污官吏、军民不法重情、及教官干犯行止者,原系宪司,理当拏问,但不许接受民词。」
3 指讼词。
元 无名氏《延安府》第一摺:「谁想俺小舅子打死两个人的命,那苦主要行词告状。」
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四回:「正值向知县出门,就喊了冤,知县叫补词来。」参见「词讼」。
4 藉口;理由。
宋 苏舜钦《上京兆杜公书》:「况忠臣虽在畎亩,不忘其君,无以疏外爲词。」
明 王琼《双溪杂记》:「嘉靖三年八月,深入甘州寇掠,以杀降爲词,攻破堡砦,屠戮人民,其祸甚惨。」
申伯纯《记「西安事变」》:「後来,他又以居间调停爲词,主张把蒋介石送到太原。」
5 语言组织中的基本单位,能独立运用,具有声音、意义和语法功能。
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・人生识字胡涂始》:「他们学话的时候,没有教师,没有语法教科书,没有字典,只是不断的听取,记住,分析,比较,终於懂得每个词的意义。」
6 旧时亦专指语助词、虚词。
五代徐锴《〈说文系传〉通论》:「惟也,思也,曰也,合也,斯也,若此之类皆词也。语之助也。」
吕叔湘《语文常谈・「词」的今昔》:「古时候所谓『词』是虚字的意思。用做语言单位的名称,好像是从章士钊的《中等国文典》开始。」
7 文体名。古代乐府诗体的一种。
唐 元稹《乐府古题序》:「是後,诗之流爲二十四名:赋、颂、铭……曲、词、调,皆诗人六义之余,而作者之旨。」
宋 严羽《沧浪诗话・诗体》:「曰词,《选》有汉武《秋风词》,乐府有《木兰词》。」
8 文体名。按谱填写,可合乐歌唱,渊源於南朝,始於唐,盛於宋的一种诗体。亦称「诗余」、「长短句」。
宋 苏轼《与蔡景繁书》之四:「颁示新词,此古人长短句诗也。」
清 李渔《闲情偶寄・词曲上・结构》:「填词一道,非特文人工此者足以成名,即前代帝王亦有以本朝词曲擅长,遂能不泯国事者。」
姚华《论文後编・目录下》:「曲与词同源,词者诗之余,曲者词之余也。」
9 文体名。泛指戏剧、讲唱、歌曲等艺术中的语言、文字部分。
毛泽东《坚持艰苦奋斗,密切联系群众》:「有一出戏,叫《林冲夜奔》,唱词里说:『男儿有泪不轻弹,只因未到伤心处。』」
《新观察》1983年第19期:「原来,咱们天天哼哼的《渔光曲》,就是他爱人安娥写的词。」
10 通「辞」。告别。
《楚辞・刘向〈九叹・思古〉》:「乘白水而高骛兮,因徒弛而长词。」
王逸注:「言己恐登阶被害,欲乘白水高驰而远游,遂清洁之志,因徙弛却退而长诀也。」
11 通「辞」。违戾。参见「词向」、「词乖」。
12 通「嗣」。承继。
《释名・释典艺》:「词,嗣也。」参见「词训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