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鶡冠子・夜行》:「此皆有验,有所以然者,随而不见其後,迎而不见其首,成功遂事,莫知其状。」
《史记・淮阴侯列传》:「舍人弟上变,告信欲反状於吕后。」
《北齐书・祖珽传》:「﹝高元海﹞明旦面奏,具陈珽不合之状。」
唐 韩愈《独孤府君墓志铭》:「君奏疏谏,召见问状,有言动听。」
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六:「张氏在阳间恰像做梦一般,也梦见阴司对理之状。」
4 谓有事实依据;有迹象表明。
《史记・酷吏列传》:「今人言君皆有状,天子重致君狱,欲令君自爲计。」
《金史・宗翰传》:「闍母再奏宋败盟有状,宗翰、宗望俱请伐宋。」
《新唐书・冯盎传》:「﹝盎﹞反未状,当怀之以德,盎惧,必自来。」
5 功绩;善状。
《史记・夏本纪》:「﹝舜﹞行视鲧之治水无状,乃殛鲧於羽山以死。」
司马贞索隐:「言无功状。」
《汉书・贾谊传》:「谊自伤爲傅无状,常哭泣。」
颜师古注:「无善状。」
宋 苏轼《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》:「又官吏无状,於给散之际,必令酒务设鼓乐倡优,或关扑卖酒牌子,农民至有徒手而归者。」
清 袁枚《新齐谐・猴怪》:「因其前世居官无状,仍罚爲女身。」
6 礼貌。
《史记・项羽本纪》:「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,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。」
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司文郎》:「寺中有余杭生先在,王以比屋居,投刺焉,生不之答。朝夕遇之,多无状。」
7 陈述。
《庄子・德充符》:「自状其过,以不当亡者众;不状其过,以不当存者寡。」
郭象注:「多自陈其过状,以爲不当亡者众也。」
唐 元稹《永福寺石壁〈法华经〉记》:「沙门释惠皎自状其事。」
宋 洪迈《容斋三笔・老人该恩官封》:「故漳州军事判官晁仲康之母黄氏,年九十一矣,其第四子仲询走京师状其事。」
8 形容;描绘。
南朝 梁 刘勰《文心雕龙・物色》:「故灼灼状桃花之鲜,依依尽杨柳之貌。」
唐 柳宗元《游黄溪记》:「至初潭,最奇丽,殆不可状。」
明 谢榛《四溟诗话》卷二:「『柳塘春水漫,花坞夕阳迟。』『夕阳迟』则系花,『春水』何须柳也。此联妙于状景,华而不靡,精而不刻。」
鲁迅《汉文学史纲要》第一篇:「状水曰汪洋澎湃。」
9 类似,好像。
《荀子・礼论》:「状乎无形影,然而成文。」
杨倞注:「状,类也。」
北魏 郦道元《水经注・谷水》:「游观者升降可阁,出入虹陛,望之状凫没鸾举矣。」
唐 司空曙《早春游望》诗:「青草状寒芜,黄花似秋菊。」
10 文体名。向上级陈述意见或事实的文书。
如:奏状;诉状;供状。《汉书・赵充国传》:「充国上状曰:『……臣谨条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。』」
唐 韩愈《论今年权停举选状》:「谨诣光顺门奉状以闻。伏听圣旨。」
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刘姓》:「刘恨恨不已,窃肆中笔,复造状,藏怀中,期以必告。」
11 指叙述人物生平行事的文字。汉以後多称爲「行状」。
《後汉书・王符传》:「览察其状,则德侔颜 冉,详核厥能,则鲜及中人。」
唐 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状》:「或恐尚逸坠,未集太史氏,敢以状私於执事。」
姚华《论文後编・目录中》:「是以诸家爲状,三代籍贯,必列文前,於文之末,必书『谨状』。」
12 指褒奖、委任等文件。
13 古代行状、书疏等结尾用语。
南朝 梁 任昉《齐竟陵文宣王行状》:「易名之典,请遵前烈。谨状。」
唐 陈子昂《上蜀川安危事》:「惟乞早降使按察,谨状。圣历元年五月十四日通直郎行右拾遗陈子昂状。」
宋 赵彦卫《云麓漫钞》卷四:「古尺牍之制,『某顿首』或『再拜』或『启』;唐人始更爲『状』,末云『谨奉状谢不宣,谨状』,或云『谨上状不宣,谨状,月日,某官姓名,状上某官』。」
14 指书信。
唐 韩愈《与鄂州柳中丞书》之二:「是以前状辄述鄙诚,眷惠手翰还答,益增欣悚。」
宋 欧阳修《又与韩忠献王书》:「修前在颍,曾一拜状。寻以移守南都,苦於当道,颇阙修问,徒切瞻思。」
15 通「藏」。参见「状匿」。
16 通「装」。
《墨子・备突》:「门旁爲橐,充灶状柴艾,寇即入,下轮而塞之,鼓橐而熏之。」
岑仲勉简注:「状即『装』,言满灶装入柴艾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