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 |
椎髻 亦作「椎结」。
1 一撮之髻,其形如椎。《史记・货殖列传》:「程郑,山东迁虏也,亦冶铸,贾椎髻之民,富埒卓氏,俱居临邛。」 《汉书・李陵传》:「两人皆胡服椎结。」 颜师古注:「结读曰髻,一撮之髻,其形如椎。」唐 玄奘《大唐西域记・婆罗尼斯国》:「或断发,或椎髻,露形无服,涂身以灰,精勤苦行,求出生死。」郭沫若《女神・湘累》:「老翁一人,银发椎髻,白须髯,袒上身。」借指椎髻之人或其所居之区。
唐 李咸用《和吴处士题村叟壁》:「椎髻担餔饷,庞眉识稔年。」 宋 梅尧臣《送广西提刑潘比部》诗:「桂林地险通椎髻,阳朔峰奇削剑鋩。」 清 夏燮《中西纪事・五口衅端》:「窃惧东南异日之忧,不在长毛,而在椎髻也。」 2 汉 梁鸿妻孟光「椎髻,着布衣」,愿与「梁鸿」俱隐。後遂以「椎髻」形容爲妻贤良,衣饰简朴,与夫共志。
明 吴从先《金小品传》:「澹泊以明得意,即椎髻而前,守约以示无求。」 清 唐孙华《遣家人迎内入都》诗:「啼妆应损当年面,椎髻须留见在身。」 王闓运《蔡夫人墓志铭》:「姜生游学,妇织姑炊,割彼私娈,坐驶芳时,椎髻偕隐。」参见「椎布」。 |